时间: 2023-12-15 22:37:18 | 作者: 华体汇app苹果版
本网讯 “靠匠心,杜氏家居集团才闯出一片天地。”从只有二十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式工艺美术厂成长为福建省实木木制品出口量排名第一的龙头企业,董事长杜锦祥感受颇深,“木头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经历春夏秋冬慢慢生长起来的。而我们做的,就是坚守尊重自然资源的理念,去了解木头的生长规律,掌握材料的自然特征,一直在改进工具,应用新方法,把材料利用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努力做到因材施用,物尽其用,应用现代的工艺技术挖掘竹木最本质的美,让木头‘活’在人们的生活中。”
其实,刚开始做木匠学徒时,杜锦祥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40多年来,抱着这样的初心、匠心,一路走来,杜锦祥创办了福建杜氏集团,他的“家人”扩展到1000多人,也都“过上了好日子”。
杜锦祥196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对木制品和木工机械情有独钟。他对孩提时父母在农村朴实勤奋的劳作情景记忆犹新,特别是母亲,每天早早地起床、煮饭、喂养家禽、下地干活,夜晚还得缝补衣物,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母亲勤劳善良的言行举止,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人穷志不能穷,我一定要走出大山,做一名出色的木匠。”1980年,18岁的杜锦祥高中一毕业就到当时邵武昭阳公社的一家工艺美术厂做学徒,他暗自下定决心。
从进厂的第一天起,杜锦祥每天起早贪黑,跟着师傅学习手艺。那时,双手打起水泡、被工具划伤都是家常便饭,可他一心想把手艺练好。
因勤恳、聪慧、好学,在工厂最初的三年里,他努力自学木工技术并观察车间师傅对木材的加工方式,很快就成为厂里的生产能手,并被评为技师,还连年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在学徒的三年时间里,他对木制品的传统技术和现代工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木匠”师傅。
“1989年,工艺美术厂濒临倒闭,政府将它列为改制企业试点单位。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创业机会。”于是,杜锦祥带着28位亲如兄弟的员工,毅然将美术厂承包下来,并对公司进行整合,转向经营外贸加工。秉承“匠心”,他们做事特别精益求精,生产的每件产品质量都特别过硬,“甚至件件都可以称为工艺品”,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名气越来越大。
“1998年,我们创办了邵武市锦阳木业有限公司,以当地和周边县市丰富的人工种植丰产速生的杉木间伐材和小径材为原材料,生产木制宠物用品及园艺木制品等,产品全部出口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杜锦祥的带领下,公司持续不断的发展,2002年,他又在邵武紫东工业园区设立邵武锦祥木业有限公司,出口量由每月十几个集装箱增长到三四十个集装箱,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邵武市出口创汇企业榜首。
为了让公司有长远的效益,解决原料和产品的质量问题,杜锦祥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考察,于2006年3月在邵武经济开发区投资一亿元,成立福建杜氏木业有限公司。企业主要利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进口优质木材(硬枫、樱桃木、橡木、铁杉等)和人工种植丰产速生的杉木间伐材和小径材为原材料,加工生产实木高档家具、橱柜、装饰用材、木制工艺品等系列高档木制产品并出口国外,实现了原料利用、产品营销售卖两头在外的企业经营模式。
高投入、高要求、高品质带来高效益,逐渐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已达到国外有关标准,被国内外众多客户和经销商肯定,甚至被国内多家企业当作参照标准执行,在商业上也掌握了一定的“线年,杜锦祥将几个公司整合,组建福建杜氏家居集团,并确定了“成为全世界木业最受尊重的领导者,让杜氏人成为人类文明的典范”的愿景。
自2003年以来,杜氏家居集团参加多届广交会后,市场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原来的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拓展至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德国、西班牙、加拿大、韩国和台湾地区,与一些世界著名的商家、企业、超市、购物中心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产品供不应求。
这些年来,不仅集团公司自身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一大批纸业、印刷、包装、运输和金属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培养周边县市基础工厂20余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做出了贡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绿色工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批国家林业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首批福建省竹木草制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福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福建省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拥有国家专利224项。杜锦祥自己也荣获“邵武市劳动模范”、“福建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第十四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在杜锦祥的办公室,他向我们诠释了一张木制名片的涵义:名片左上方一个类似于“文”的标志,细看是一个人在平台上腾飞,其涵义是打造一个塑造人的平台。由木纹追溯而来,木纹即年轮,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也是真实的生态文化记录。名片下方有清晰的6厘米尺度刻线,昭示着尺度的崇高,告诫人们做事要有标准、有尺度。
这小小的名片,蕴含着一个企业家的深刻思考。回顾杜氏木业40年的创业之路,杜锦祥认为,能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产业集团,并在全省木制品行业出口市场中独占鳌头,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与企业长期以来努力构建的特色“家文化”是分不开的。
靠用心自学木工技能出身的杜锦祥,对木工文化有深刻感受。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他认识到,新的木工工业要有新思考,工人在工作中要有热爱、有兴趣,这样才会有体会,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让思想融入产品中,让木头开口“诉说”。
基于以上深刻的认识,杜锦祥决定通过举办“杜氏节”“劳模节”,创办了《杜氏报》努力构建的特色“家文化”。
“杜氏节”是杜氏集团一年一度的聚会。自2003年起,每年的9月29日就成为杜氏人欢聚在一起的盛典。在这一天,大家兴致勃勃地组织和参加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和游园活动。活动结束后,公司举办共享杜氏家庭之乐的“千人聚餐”。
“劳模节”是杜氏集团自2006年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优良文化。为鼓励员工创新发展,杜锦祥提议每年评选一批一线员工为企业劳模,让更多的优秀普通员工获得奖励。公司将每年4月30日设立为弘扬匠心精神的杜氏劳模节,逐渐培育了浓郁的劳模文化,树立了杜氏员工的精神灯塔。集团每年还组织当年评上的劳模与获奖人员外出考察学习,让员工进一步增长见识、提升素质。这些员工回来后,干劲倍增,样样工作走在前,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员工杨庆花感激地说,企业把我们当家人,我们也把企业当自家。
为加大企业文化传播,倡导文明新风,活跃文化气息,杜氏木业于2008年1月创办了《杜氏集团报》,掀起了员工们的写作热潮。廖道进只是杜氏木业园艺油毡组的一名普通员工,《杜氏集团报》给了热爱文学的他一个施展的平台:“我幸运的起点是《杜氏集团报》给予的,是它圆了我的写作梦,使我有了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也是它让我把企业当‘家’来看,在工作上给了我更多的动力。”
为了向社会普及“木文化”科普知识,让人类了解爱护生态环境,杜锦祥决定在杜氏集团建一座“杜氏家居”产品体验馆,总建筑面积约两千平方米,该馆将成为邵武市民“木文化”的精神盛宴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厚重的企业文化培育了质朴的员工,经年的沉淀造就了长情的奉献。据了解,有的员工在杜氏已经干了30多年,从没有想过要打“退堂鼓”。杨龙平、胡顺有、钱小平、黄祥美、李子斌等普通农民工因表现优秀还先后被企业推选上报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南平市三八红旗手”、“南平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如今,福建杜氏家居集团已是“本木生活”的倡导者和“本木应用创新”的开拓者,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全球化实木家居企业。正如杜锦祥对杜氏LOGO的一句释义:缘于对木材的挚爱,我们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杜氏”平台;领路人带着勤勉真诚且坚定的事业伙伴,专注于这片绿色的广阔舞台;足下的路在不断延伸,满怀希望的杜氏人托着心中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一路追寻奔跑。
“企业是一所学校,它并不只是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更应该是一个满足员工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为切实转变木制品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杜锦祥在公司发展的同时,注重打造一个员工成长的平台,造就一支技术过硬、观念新颖的员工队伍。据悉,集团每年用于员工的培训教育费用不下100万元。
杜氏家居集团在员工的培训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制度。除了组织常规的新员工技能培训,每周两堂的管理员、技术员学习交流必修课外,集团还专门聘请来日本的沼田周一、台湾的黄永魁等木制品专家学者定期为集团管理员、技术员传授新科技、新材料、新方法,杜锦祥也经常把自己历经的路程与员工做交流,为普通员工传播发展新理念、新知识、新成就。
集团对技术不太熟练的员工素质培训教育,主要实行熟练技工一对一“传帮带”制度,让员工了解木材、珍惜木材、用好木材,使一批初涉木制品加工的员工在短期内能提升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初中毕业的普通农民工杨龙平刚进集团的一个企业时连一般的木制品图纸都看不懂,自从公司安排他参加CAD培训后,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边做边学。现在,他已是公司一名熟练的木制品加工工程师。同样初中毕业的农民工谢火平、官远清、谢世清、朱林良等,原在乡村学过短期木工,有一些木工基础,公司就安排技术师傅胡顺有、郑尤功、张余林等进行“传帮带”。不到一个月,这些普通农民工就成了加工车间的技能工,可独立完成一些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的木制产品加工,享有中级工技能的待遇。
杜锦祥对集团产品的研发创新也颇为重视:“为了高度发挥人的潜能,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我们建立并完善研发创新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集团设立了技术部、研发室、试验室,高薪聘用科学技术人才,力求产品做精做细,创一流品质,鼓励员工学习创新知识,掌握创新技术,参与创新实践,发展创新文化,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初中毕业的张言春刚进入杜氏木业的时候只是一名普通的木工师傅,对图纸、设备、各种产品一窍不通。但他不断努力,在公司的培养和鼓励下慢慢的提升,精进技术,现已是杜氏木业家具改善数排名第一的员工,改善价值大约3万元左右。
像杨龙平、张言春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杜锦祥自豪地说:“可以说,在杜氏木业,人人都是发明家。”从2012年起,杜氏木业为每年的“杜氏节”设立了创新主题,旨在表彰具有创新思维、有科技发明的优秀员工,每年受表彰的员工都有近百人,近十年来科技发明项目多达1300多项。(刘建飞 陈学南)
·省级名单公布 邵武入选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拟激励县名单!
·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4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兴业银行杯”邵武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谈心得、谈体会”有奖征文获奖名单揭晓